2024.06.18
让运动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“快乐处方”
“青春期既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敏感期,也是大脑高速发展的关键期,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健康问题。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魏高峡表示,“当下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、过度依赖和使用电子产品、睡眠不足以及久坐行为,不仅容易引起肥胖、近视等健康问题,还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。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水平,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,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舒缓压力、改善负面情绪,是促进学业表现的有效方式。”
结构化的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,也是一种心理训练方式。从神经机制上讲,锻炼行为可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,增强前额叶对情绪相关脑区的调控水平,促使个体在遭遇负性事件和情绪刺激时,能进行较好的情绪调节。在行为水平上,大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,坚持规律运动能提高注意力、记忆力、自控力和反应速度,增强心理韧性,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。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,还融入社会交往的场景,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、体验运动乐趣、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。
近年来,体育、教育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、适合不同竞技水平和拥有不同体育爱好的青少年参与的赛事活动,如“奔跑吧·少年”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等,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。关于如何选择运动项目,在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、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英春看来,首先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。“在运动过程中,有时候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坚持,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,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运动,并设定一些小目标。比如引体向上、俯卧撑等力量练习可以让青少年不断突破自己,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更好的成绩,提高自信心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选择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,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、心理压力增加,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。”
结构化的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,也是一种心理训练方式。从神经机制上讲,锻炼行为可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,增强前额叶对情绪相关脑区的调控水平,促使个体在遭遇负性事件和情绪刺激时,能进行较好的情绪调节。在行为水平上,大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,坚持规律运动能提高注意力、记忆力、自控力和反应速度,增强心理韧性,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。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,还融入社会交往的场景,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、体验运动乐趣、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。
近年来,体育、教育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、适合不同竞技水平和拥有不同体育爱好的青少年参与的赛事活动,如“奔跑吧·少年”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等,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。关于如何选择运动项目,在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、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英春看来,首先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。“在运动过程中,有时候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坚持,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,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运动,并设定一些小目标。比如引体向上、俯卧撑等力量练习可以让青少年不断突破自己,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更好的成绩,提高自信心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选择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,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、心理压力增加,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。”